劉伯里n劉伯里,1931年出生,漢族?,F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應用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核學會核化學和放射化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核化學和放射化學卷副主編、國家同位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以及國際同位素學會會員。劉伯里先生為放射化學和放射性藥物化學專家。早期曾從事中國核燃料后處理工程低放裂變廢液處理、核爆炸裂變產物污染苦咸水的去污、核潛艇原子反應堆第一回路水放射性的凈化和從高放裂變廢液中提取銫-137、鍶-90等裂變產物的研究,為完成有關軍工任務作出了重要貢獻。70年代后致力于放射性藥物的研究,是中國放射性藥物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已在國內外主要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論文137篇。研究了锝(99mTc)、碘(123I與131I)、溴(77Br與82Br)、氟(18F)、砹(211At)、鎵(67Ga與68Ga)、銦(111In與113In)、鉈(201Ta)、銅(64Cu)、和硫(35S)等核素的放射性藥物,特別在锝藥物的理論設計和應用兩方面取得了系列深入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指導和參加研制的99mTc-ECD和99mTc-MIB顯像劑,獲衛(wèi)生部一級新藥證書和生產證書。負責完成的u201c锝化學研究及其應用u201d項目獲1992年國家教委甲類科技進步二等獎、及199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及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研制和生產時67Ga、57Co等核素以及顯像劑藥盒均已產生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還研制出67Ga和111In兩類新的心肌顯像劑。首創(chuàng)了濕熱熔融標記法和冠醚介質摧化交換法,前者用于放射性藥物標記的新工藝,后者實現了低溫快速同位素交換。
n
王乃顏n王乃顏,核物理學家。福建福州人。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核工業(yè)研究生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與同事們建立了中國第一臺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在國際上對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結構的研究做出了貢獻。建立和領導開展了核武器試驗中物理測試的許多課題,為核武器的設計、試驗、改進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在中國開辟并發(fā)展了粒子束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同時創(chuàng)建了相應的研究室。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n
劉昌明n劉昌明,水文水資源學家。湖南汩羅人。1956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石家莊農業(yè)現代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院長。中國地理水文研究領域的倡導者與開拓者。發(fā)展了地理方向的水文和水資源學,在水循環(huán)、產流模式、水文實驗、農業(yè)水文、森林水文、全球變化的環(huán)境水文等方面均有建樹,將水文學的地球物理、工程方向與農田水利等方向相結合,建立地理水文學,有系統(tǒng)的貢獻。解決了缺少資料地區(qū)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難題;在南水北調環(huán)境影響的研究中,發(fā)展了地理系統(tǒng)分析,建立了模型;在水文過程、水量轉化及調控研究中提出的多水轉化,深化了水循環(huán)理論;提倡的雨水資源化具有概念上的革新。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n
林學鈺n林學鈺,女,漢,中共黨員,1937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該校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林院士1957年畢業(yè)于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1980-1982,在美國愛達荷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大學進修。1983年任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系主任,副教授。1985年任教授,1985年-1991年任長春地質學院副院長。1990年在澳大利亞科學工業(yè)研究所(CSIRO)做高級訪問學者,同年底任長春地質學院博士生導師。1992年和1997年分別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和第四屆學科評議組(地質勘探、礦業(yè)、石油)成員。1997年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林院士長期從事環(huán)境地質和地下水管理研究,在地下水模型研究、水資源管理、水-環(huán)境決策支持系統(tǒng)、地下水污染機理和溶質運移理論研究等方面均有開拓性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973)等多項科研項目。長期進行地下水污染機理和溶質運移理論的研究,建立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質模型、地下水流模擬與預報模型及地下水資源開發(fā)與管理模型;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50多篇,專著12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三等獎和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二等獎多項。參加和主持過多次國際學術會議,是第28和30屆國際地質大會分會的召集人和1998年u201c未來地下水危機國際會議u201d學術委員會主席。現任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及國際巖溶委員會理事;國際水文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災害防御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yè)委員會付主任;環(huán)境地質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地礦部學位委員會委員。
n
黃祖洽n黃祖洽,中國理論物理學家。1924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1948年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1950年清華大學理論物理研究生畢業(yè),同年8月被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該所1953年改稱物理所,1956年后改為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由科學院和二機部共同領導)作原子核理論研究。1953年開始從事反應堆理論研究,1955年11月至1956年6月去前蘇聯實習,在重水堆的理論計算中曾糾正蘇方原設計中有關臨界大小數據的錯誤。1958年領導并參與了核潛艇用反應堆的初步理論設計,同時也組織了其他一些類型反應堆的理論探索。1960年開始,領導一個u201c輕核理論u201d小組對氫彈理論進行預研,同年底開始半時在二機部九院兼職,參與原子彈設計中所需狀態(tài)方程、中子輸運、中子引爆裝置等的理論研究及加強型彈的理論設計工作。1965年與u201c輕核理論u201d小組一起被調至核工業(yè)部九院理論部任副主任(后改北京九所副所長),參與氫彈的理論突破,并領導一些型號氫彈的理論設計。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同年被調至北京師范大學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任教授兼所長,4年后改任名譽所長。曾兼任中國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一、二屆成員,《物理快報》主編。現兼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物理學報》及海外版主編,吳有訓獎評審組組長。作為u201c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u201d的主要作者之一,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作為u201c中子和稀薄氣體的非平衡輸運和弛豫過程u201d的第一作者,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作為u201c浸潤相變的研究u201d的第二作者,獲1995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6年,獲u201c何梁何利基金u201d科學技術進步獎。發(fā)表論文及專著等約120余篇(種)。
n
陶大鏞n陶大鏞,男,1918年出生于上?!,F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1940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經濟系。1942-1946年先后擔任中山大學講師、廣西大學和交通大學副教授、四川大學教授。1946-1948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在曼徹斯特大學和倫敦大學從事經濟史的研究工作。1949年在香港任達德學院教授、《文匯報》經濟周刊主編,后赴東北解放區(qū)。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輔仁大學教授,《新建設》月刊主編。1954年以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n主要業(yè)績:陶大鏞長期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著述甚多,在經濟學領域的貢獻主要有:(一 )關于新民主主義經濟問題,他曾在留英期間撰寫了《戰(zhàn)后東歐的經濟改造》(1948年中華書局版)和《新民主國家論》(1948年世界知識社版)等論著,全面介紹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在社會經濟改造方面的成就,對于正在爭取解放的各界人士認識新中國的前景起了積極作用。建國后,他又撰寫了《人民經濟論綱》(1951年十月出版社版),對《共同綱領》所規(guī)定的人民經濟各項重大決策,從理論上作了闡述。(二)在世界經濟方面,他是中國從事這項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經濟講話》(1950年三聯書店版)和《世界經濟與獨占資本主義》(1950年中華書局版)等,居于中國最早問世的一批世界經濟學著作之列,他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世界經濟的研究對象、方法以及世界經濟的基本問題和發(fā)展趨勢,為這一新興學科在中國的建立做出了貢獻,1980年他被推選為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三)在《資本論》研究方面,他一直運用《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發(fā)展中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建國前夕著有《戰(zhàn)后的資本主義》(1949年三聯書店版),建國初期著有《什么是帝國主義》(195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1955年中國青年出版社版)等。近年新著有《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版),1981年被選為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四)在經濟思想史方面,他也有深厚的造詣,寫過許多文章,主要著作有《亨利-喬治經濟思想述評》、《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等,現為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會長。主編《外利-喬治經濟思想述評》、《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等,現為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會長。主編《外國經濟思想史新編》、《馬克思經濟思想史》等。
n科研項目:主持國家社科規(guī)劃u201c八五u201d重點項目《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主持國家社科規(guī)劃u201c九五u201d重點項目《世界經濟新格局研究》。
n論文及著作:《戰(zhàn)后東歐的經濟改造》,中華書局,1948年《新民主國家論》,世界知識社,1948年《戰(zhàn)后的資本主義》,三聯書店,1949年《社會主義思想史》,三聯書店,1949年《世界經濟講話》,三聯書店,1950年《世界經濟與獨占資本主義》,中華書局,1950年《列昂節(jié)夫〈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學習出版社,1951年,第一著者《人民經濟論綱》,十月出版社,1951年《關于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幾個問題》,中南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一著者《斯大林關于資本主義體系總危機的理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年《什么是帝國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怎樣學習政治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世界知識社,1955年《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年《社會主義經濟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特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亨利?喬治經濟思想述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社會發(fā)展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主編《馬克思經濟理論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主編《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北京出版社,1985年,主編《社會主義思想史略》,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陶大鏞文集》(上、下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陶大鏞文集》(世界經濟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共計著作20余部,論文100多篇。
n國內外科技職務: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經濟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經濟學科評議組成員。
n社會兼職:曾任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其中擔任第七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第九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現為名譽副主席),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現為名譽會長)。
n
何茲全n何茲全(1911-),中國歷史學家。山東菏澤人。1911年9月7日(宣統(tǒng)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學史學系畢業(yè)后,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钯Y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 朝史,并在該系講授u201c中國通史u201d課。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并受霍普金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發(fā)生后回國,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n何茲全教授主要集中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fā)表《魏晉時期莊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系的出現和盛行。以后,他又在《關于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魏晉封建說的主張。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年)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fā)表《佛教經律中關于寺院財產的規(guī)定》和《佛教經律中關于僧尼私有財產的規(guī)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創(chuàng)見,對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他進行了深入探討?!吨袊糯鐣芬粫?,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說、春秋戰(zhàn)國之際封建說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提出不同意見,并就u201c人類社會發(fā)展道路的同與異u201d發(fā)表獨到見解。
n作為訪問學者,他于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中國共產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他發(fā)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n
李芒n李芒,男,1961年生于北京,1984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學院教育技術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方向碩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視覺和聽覺信息處理實驗室)2000年至2001年訪問學者。曾獲北京師范大學勵耘優(yōu)秀青年教師二等獎。曾任學校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電子系黨總支副書記。現任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學院教育技術學系系主任。
n
鄭師渠n鄭師渠,1946 年生,男,漢族,福建省福州市人,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歷史系系主任。社會兼職主要有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政府顧問、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歷史學科組成員等。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曾發(fā)表《論近代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歐戰(zhàn)后中國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動》等學術論文數十篇。已經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晚清國粹文化思想研究》、《在歐化與國粹之間》、《中國文化通史》( 10 卷本)(總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