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義烏糖的加工也經歷了一個純手工、半機械化到機械化的發(fā)展過程。據民國九年《義烏縣志》殘稿記載:u201c制糖廠民國六年在佛堂鎮(zhèn)開辦,頗著成效。u201d但只此一句,說情已不可知??赡軙r間很短,規(guī)模很小,因此也沒有把情況詳記下來。抗日前在普遍采用牛拉木車(或石頭滾子)的落后辦法榨糖的同時,在當時的義亭鎮(zhèn)有個上海人開始用壓榨機榨糖,效率倍增。使這個村農民開始嘗到了體力消耗省、工效高的甜頭,給周圍農民大開了眼界。接著佛堂鎮(zhèn)又有人開始用改良辦法制取赤砂糖。直到1933年,當時的省政府撥了部分款子,由縣實業(yè)科長肖家點兼主任委員,在江灣村開始辦機制糖廠,用機械壓榨,用離心機制取白糖,并加工冰糖。這在當時是一件很新鮮的事,周圍的農民去看的很多。但這個廠不僅規(guī)模很小,更由于糖水榨不干凈,經濟效益很差,后就不得不采用直接向農民收購糖水的制糖辦法。抗日開始,這個廠遷移到麗水。解放后,黨和政府為了提高義烏糖的質量和解決農民的繁重體力勞動,曾作過很多努力。1956年前后的義亭的雅文樓、王宅鄉(xiāng)的東山、合作鄉(xiāng)的曉聯(lián)辦了半機械化糖廠,用動力壓榨,用改進了的土法熬糖,制的仍然是紅糖。直到1965年12月,一座日榨鮮蔗500噸的完全機械化的糖廠,終于在佛堂鎮(zhèn)西北的楊宅村附近拔地而起(1982年已擴大為日處理1000噸)。與此同時,在廣大農村也逐步采用了機械壓榨。到70年代,幾百年來的牛拉土榨辦法已全部被淘汰。過去2個多月榨期現(xiàn)在只要20天左右就可以加工結束。糖農再不要擔心絞糖時受低溫冷凍而遭受損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