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產工業(yè)協會副會長錢小瑜介紹說,目前,我國木材居于芯片、石油之后的第三位大宗進口物品,是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國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2017年,僅原木和鋸材進口已突破1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超過55%,預計2020年超過60%。
2017年,停止天然林商業(yè)性采伐,木材產量全年減少約4000萬立方米,意味著會持續(xù)增加進口。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木材消耗量將近8億立方米。湛江晨鳴漿紙有限公司有關部門負責人接受采訪時預測,未來10年,造紙業(yè)總體需大于供,對原料需求量呈上升趨勢。他們約一半原料靠高價進口國外桉材,一因國內產量不足,二因短輪伐期桉樹纖維質量差。
作為四大原材料之一,木材的主動權還是自己掌握為好。當下,木材缺口如此之大,全靠國外進口?一旦遭禁,木材從哪里來?有的生態(tài)學家和綠色和平組織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想讓熱帶地區(qū)都恢復熱帶雨林?
所謂桉樹之“害”,除生物多樣性難以維持原生態(tài)外,其他都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包括企業(yè)與桉農的利益糾紛。這些“害”跟桉樹沒多大關系,規(guī)范人的行為才是當務之急。幾乎所有專家、官員都強調發(fā)展桉樹要科學規(guī)劃、科學經營,做到“量地而行”“適度規(guī)模”。
如何“量地”?如何“適度”?這是一個亟須研究的重大課題。按非專業(yè)人士的記者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是為人類服務,做到適地適樹適效就可以。這有一個生態(tài)安全系數臨界點的問題,即合理的生態(tài)閾值和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如在6級震區(qū)造抗10級地震的建筑,超安全系數則意味著物未盡其用,造成很大浪費。在桉樹種植區(qū),應研究天然林和人工林各占比多大。中國林科院研究員侯元兆介紹說,印度尼西亞要求造林區(qū)原生植被面積不少于20%,巴西要求不少于25%。我國不同區(qū)域究竟該不少于多少?
這里說的適地適樹適效是,“地”不僅指土壤,還指位置;“樹”不僅指良種,還指徑級;“效”不僅指效率,還指效果。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呂建雄認為,桉樹的合理經營是指間伐材可作人造板或造紙用材,留下的大徑級材則作實木用材,長周期、中周期、短周期要合理輪伐。對不同品種,不同用途材,不同輪伐期,要研究出不同優(yōu)化組合模式和相應的科學耕作模式,這樣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雙贏。
若想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那么緩解木材缺口壓力的重任,就歷史性地落在南方省份的肩上,桉樹可能是首選樹種。未來,為了我國生態(tài)安全、經濟發(fā)展和精準扶貧,宜最大限度開發(fā)水熱光土地資源。全國是一盤棋,南方水熱光條件優(yōu)越,自當加以充分利用。
未來,為篩選不同地域最佳桉樹發(fā)展模式,宜加強比較研究,如不同林種生物多樣性的比較,不同速生樹種的比較,林作物與農作物的比較。真的,桉樹不僅僅只是一種樹!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圖文來源于網絡,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