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是《商君書·開塞》u201c二者名貿(mào)實易,不可不察u201d,意思是二者表面相仿,實際卻以差易換好,不可不覺察。從商鞅的話中顯然可以看出,他并不喜歡商賈,可這樣一句批評商人的話,后來被縮寫成u201c貿(mào)易u201d,且失去了原來的貶義,變?yōu)榱酥行栽~。那原先為什么會是貶義詞呢?
更早的孔夫子在《論語·先進》中說u201c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u201d可見隨著時代越推越早,中國越不喜歡商人。而u201c商人u201d的起源明顯來自殷商,或許因為春秋戰(zhàn)國屬于周朝,自然不會喜歡上一個被推翻的朝代人們的所作所為,就像猶太人做生意也不得其他歐洲主流民族的好感,雖然《圣經(jīng)》即猶太人所書。
猶太人從小就要學猶太習俗、語言和做生意。在《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雅各布的兒子約瑟在埃及連續(xù)7個豐年囤積糧食,之后連續(xù)7個歉收年份出售所囤糧草,導致埃及成為奴隸制國家,故事大約發(fā)生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那時中國處于商朝中前期。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商人同奴隸制度的建立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主人自然是債務人,好比當今發(fā)國債、欠外債最多的美國,而奴隸是債主,好似日本、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