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廿三里的撥浪鼓歷史及其文化,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時期。明末,已有為數不多的貨郎在民間走街穿巷,初露雛形。到了清道光年間,已形成一個組織嚴密,分工細密的組織,這就是《義烏縣志》所記載的廿三里u201c敲糖幫u201d的歷史。
當時,廿三里u201c敲糖幫u201d按生意的活動方式,進行了嚴密的分工,具體分為u201c坐坊u201d和u201c擔頭u201d兩類。u201c坐坊u201d,其組織有u201c糖坊u201d、u201c站頭u201d、u201c行家u201d、u201c老土地u201d四種。u201c糖坊u201d的任務是把煎好的糖粒、糖餅、生姜糖用現金或貨物貸給敲糖人,同時還收購代銷敲糖人收來的貨物;u201c站頭u201d就是敲糖幫居住的小客棧,并經營糖擔托運業(yè)務;u201c行家u201d專事采購各類小百貨以供敲糖幫經營;u201c老土地u201d專收敲糖幫換回的貨物。而u201c擔頭u201d,則是挑糖擔趕生意者,u201c擔頭u201d里有幾個領導人物,稱為u201c老路頭u201d,這類人由精于敲糖業(yè)務的人擔當,且是從敲糖幫中公議推舉的u201c精英人物u201d,其任務是由其獨當一面,統帥一路糖擔;u201c老路頭u201d下又有u201c攏擔u201d,是各村糖擔的首領,由村推舉并負責帶領本村糖擔,其能力略遜于u201c擔頭u201d;u201c攏擔u201d下又有u201c年伯u201d,u201c年伯u201d的職位是由u201c攏擔u201d任命,其任務是協助u201c攏擔u201d的工作,同時,u201c年伯u201d要照管五至七副的u201c擔頭u201d;最后是糖擔,又稱u201c擔頭u201d。這些u201c擔頭u201d,就是u201c新手u201d,即初次出門的敲糖人,如同工匠所收的學徒,屬u201c年伯u201d帶領指導。另外,在吸收新糖擔上,也要行拜年伯的手續(xù)。
至此,我們通過對歷史上的廿三里u201c敲糖幫u201d的組織與經營方式進行分析,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自然經濟條件下民間自發(fā)的商品經濟的活動方式,從表面現象看,它是u201c抱布貿絲u201d式的物物交換,但從組織及分工合作來看,完全是一種現代商業(yè)的組合,因為它完全具備現代商業(yè)的基本要素與功能。正因為廿三里敲糖幫的這種經營方式,使它具有了長期延續(xù)和發(fā)展的能力,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出新的商品經濟活動的強大生命力,催生了舉世矚目的義烏小商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