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類加工貿易產品目錄出臺,是7月1日以來國家外貿新政第三次“重拳”出手。不同企業(yè)對外貿新政的解讀和理解各不相同。
外貿新政緊逼,讓潛在危機凸顯出來,也讓潛在機遇變成了現實機遇。認清形勢、順勢而為抓調整轉型,是正確解讀、落實外貿新政的第一步。調整,也有個質量問題。是深層次調整,還是淺層次調整;是著眼長遠的調整,還是“救火式”的即期調整,這是我們當前必須厘清的基本思路。有的企業(yè),外貿新政一出臺就精細算賬,將壓力向供貨商和進口商兩頭傳遞,這是眼下必不可少的“功課”,但還只是一種治標行為。治本之舉,應是立足長遠,將外貿政策調整當作穩(wěn)定人才隊伍、打造自主品牌、創(chuàng)新經營思路、提升企業(yè)競爭力的戰(zhàn)略機遇。
古人云,“謀先,事則昌”。這次外貿政策調整,一些“動作”先人一步的企業(yè)成了受益者。鋼鐵是國家政策調控的主要對象之一,但南京鋼鐵集團依靠特種鋼和去年完成的世界一流中厚板卷生產線,已在國際市場奠定了獨特地位,在他們看來,外貿新政恰恰會使得出口環(huán)境更為有序。蘇美達集團在政策調整中本應“受傷”,當家產品手動工具出口退稅率從17%降到9%,但這家公司的實際情況卻出人意料——經過多年創(chuàng)新設計,他們的產品在歐美市場舉足輕重,僅僅一個多月,所有產品的價格調整都已到位。是國際市場的話語權,保證了這些企業(yè)的國際市場份額和利潤水平。
當然,順勢而為抓調整,有時還意味著放棄,也可能包含著失敗。因此,要有壯士斷臂的勇氣和魄力,要有不計一時一地得失的高遠眼光。蘇豪集團為打造出口品牌,用十幾年努力,投入了幾千萬,一度收效并不明顯,出口規(guī)模也曾萎縮,但堅持了下來就有收獲,這次調整,其品牌產品所受影響微乎其微,就因為有了較大利潤空間。
換種眼光、換個角度看外貿新政,正是外貿企業(yè)實現“轉身”、經濟提高國際化水平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