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國家稅務總局相關部門官員向《財經》記者證實:近期出口退稅政策并無大調整的計劃。記者同時從財政部獲悉, 作為新一輪稅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調整和完善的研究工作一直在進行。在此意義上,前述“傳聞”又并非毫無根據。
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始于1985年,當時鎖定的政策目標是鼓勵出口創(chuàng)匯,提高出口商品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發(fā)展。此后,因政府財政收支狀況、國內商品余缺及貿易條件的變化,出口退稅政策及退稅率頻繁調整,成為中國變動最大的稅收政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呈現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雙順差”格局,由此引致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使得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日趨復雜。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出口退稅政策與國際貿易失衡間的關系,將成為決策層未來調整出口退稅政策重要的考量因素。
宏觀政策“杠桿”
出口退稅,亦即將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稅退還給企業(yè),出口商品以零稅率進入國際市場,使得進入國際市場的商品具有平等競爭力。出口商品“零稅率政策”被認為是國際慣例,按WTO規(guī)則,沒有要求對出口商品全部退稅,退稅亦不能超過所含稅額。
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出口退稅作為一種稅收制度,簡單且穩(wěn)定;但在中國,出口退稅一直被作為一種宏觀政策“杠桿”在使用。為了實現特定的政策目標,政策調整非常頻繁。
2003年10月,中國政府將出口退稅率整體下調了三個百分點。此舉的主要動因,是中央財政大量拖欠企業(yè)退稅款。自中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以來,出口退稅率的調整,經常是政府財政承受能力與鼓勵出口之間權衡的結果;中央政府財政能力的強弱,決定了退稅范圍和水平的程度。
此外,出口退稅還扮演了調節(jié)國內商品余缺和產業(yè)政策的功能。1995年10月,為緩解國內新聞紙供應緊張的狀況,停止了新聞紙出口退稅;兩年后,國內新聞紙供應充足,考慮到國內造紙行業(yè)的發(fā)展,又恢復了新聞紙的出口退稅??傮w而言,2004年之前,中國出口退稅的調整受商品供需變動影響較大。
此后,隨著中國能源、原材料供應瓶頸凸現,國際能源價格持續(xù)上漲。中央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求后,出口退稅政策開始對能源、原材料和高污染商品的出口進行“杠桿”調節(jié)。去年12月9日,國務院發(fā)改委、財政部、環(huán)??偩值绕卟块T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及資源性產品的出口。自此,中國出口退稅政策經歷了鼓勵出口創(chuàng)匯、調節(jié)國內商品余缺、干預產業(yè)發(fā)展進而促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階段。
進入2006年,中國經濟內外部失衡加劇,貿易摩擦不斷,外匯儲備猛增,人民幣升值壓力揮之不去。這些不協(xié)調的背后,似乎都游蕩著出口退稅的影子。眾多專家開始呼吁通過調低出口退稅率,“為人民幣減壓”。
商務部的擔心
如何判斷未來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方向?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表示,出口退稅本質是一種鼓勵出口的政策,“如果以保持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為目標,下調出口退稅率也是一種政策選擇。”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