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溝通法
有些公司盡量開放內(nèi)部的溝通管道,把“傳言”的破壞性降到最低;有的公司則是善用“傳言”來找到改良體制的蛛絲馬跡。
|
溝通除了通過正式的管道,如上司告知、公告、內(nèi)部刊物外,還有一種“葡萄藤式的溝通”。指的是通過非正式管道傳遞溝通信息,也就是所謂的“傳言”。
一般而言,“傳言”代表著似是而非、未經(jīng)證實的信息?!皞餮浴钡挠⑽脑馐恰捌咸烟佟保瓉懋斆绹鴥?nèi)戰(zhàn)時,通訊電報系統(tǒng)就像葡萄藤一樣,在樹木間纏繞,而這些電訊系統(tǒng)所傳達的消息,往往不是很正確,需要仔細推敲,或進一步查證。
同樣的道理,在組織機構(gòu)里,“傳言”常常像葡萄藤一樣四處攀爬。有了“傳言”,就說明有一個“放風聲的人”。
(一)傳言有正負效果“放風聲的人”如果是帶著怒氣,有意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么,這些“傳言”就是惡意中傷,也就是“造謠”。
“放風聲的人”如果是帶著善意,想試探一項政策,或一個人事命令的可行性,希望提前修正,那么,這些“傳言”就變成了“預告”。
我們常在報紙上看到某主管部門的高層人士(不具名)放話說,可能在最近實行某某新政策,實際上這種政策可能僅止于構(gòu)想。如果輿論或民意表示歡迎,就可能付諸實施;如果輿論或民意多數(shù)反對,則可能將此政策束之高閣。所有這種放風聲式的溝通,都屬傳言溝通。
(二)放風聲者似隱形人通常,“放風聲的人”像是隱形人,看不到身影,見不到嘴臉,卻在企業(yè)組織里“如影隨形”。有些公司盡量開放內(nèi)部的溝通管道,把“傳言”的破壞性降到最低;有的公司則是善用“傳言”來找到改良體制的蛛絲馬跡。
事實上,“葡萄藤”所到之處不只是公司,凡是有人的地方,“葡萄藤”就會伸展它的“綠爪”。社會上、學校里、朋友間、家庭中,處處都有“葡萄藤”的蹤跡。
不管在哪一種場合,傳言都可能會有兩個方面的結(jié)果,例如,小張和筱云原是男女朋友,但因為某種原因,筱云不太理會小張,小張為了吸引筱云的注意,于是放風聲說隔壁辦公室的明佳最近和他過往甚密。小張的傳言可能有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一是筱云擔心明佳搶走小張,而回心轉(zhuǎn)意;一是筱云認為小張花心,而更加疏遠他。
(三)流言止于智者明智的人善于辨別“傳言”究竟是善意,還是惡意,不容易被“傳言”影響自己的情緒或決定。明智的人也絕不去滋養(yǎng)“葡萄藤”,倒是在“葡萄藤”纏過來的時候,知道如何進退拿捏。
組織中碰到不利的傳言,通常會去追查是誰在興風作浪?
而這種追查通常是在暗中進行的,可是不知不覺也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局面。第一種人的反應是:“都是你提起來的,如果你不先這樣說,我哪里會知道,我也不會說出去?!钡诙N人的反應是:“我根本是局外人,為什么要對我起疑?”第三種人的反應是:“公司碰到這樣的危機,我應該如何提供協(xié)助呢?”
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這是理所當然的。只是這里面所透露的不同信息卻值得思索。第一種人把責任往外推,認為錯在別人;第二種人自認被誤會、被錯待,因此郁郁寡歡;第三種人則不論事情是否和他相關,總是有超人的熱忱,認為解決這樣的問題“舍我其誰”,總想著幫助解決。
謠言往往止于智者,所以公司的主事者本身即可扮演“智者”的角色,視情況找到“放風聲的人”,讓對方認錯道歉,并平息風波,或是以“靜”制“動”,讓“時間”和“事實”考驗流言的可靠性。通常,冷靜而智慧的公司主事者,在引導同事度過謠言風波的階段后,更能贏得同事們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