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餐飲店老板在經(jīng)營中,經(jīng)常會做一些打折營銷活動,如果只是一味的打折,一定不能長久,那么比打折更高明的營銷方案是什么呢?
一、顧客定價,讓顧客看著給錢
國外有個叫羅西的人,經(jīng)營著一家餐廳,餐廳的菜單上只有菜名,沒有標價,廣告上有5個大字:“隨你給多少?!彼?guī)定:讓顧客根據(jù)飯菜和服務(wù)的滿意程度來定價格,給多給少,悉聽尊便,若不滿意,也可分文不付。
羅西的這一絕招,使好奇的食客們聞風而至,頓時顧客爆滿,應(yīng)接不暇。
許多食客心甘情愿地付出比實際價格高很多的餐費。雖然難免有個別無賴之徒,但無傷餐館的整體經(jīng)營。最終羅西腰纏萬貫,成了富翁。
二、逆向思維:保證喝不醉
經(jīng)營酒樓的人,一般都希望顧客喝的酒越多越好,這樣老板賺的錢也越多。但在德國有一家叫“凱倫”的酒店,卻在經(jīng)營法則中明確表示絕不讓顧客醉酒。
這家酒店供應(yīng)的各種美酒也都是經(jīng)過特殊處理,雖然酒香濃郁,但所含酒精度很低,顧客即使開懷暢飲,也不易喝醉,因此吸引了大批顧客。
許多顧客都是好奇而來,盡興而歸,而且回頭率相當高。特別是那些厭惡丈夫酗酒的妻子,更是喜歡這家酒店,有的還經(jīng)常陪著丈夫來就餐。
三、經(jīng)濟不好卻偏要開店
前幾年,日本經(jīng)濟出現(xiàn)危機,呈現(xiàn)出一派蕭條。
首先受到?jīng)_擊的就是餐飲等服務(wù)業(yè),許多餐館紛紛倒閉??捎幸晃唤衅剿蓮V義的餐館老板偏偏不信邪,盡管很多人勸他趕緊轉(zhuǎn)向經(jīng)營,但他卻一意孤行。
不但不停業(yè),反而利用當時經(jīng)濟不景氣、開餐館費用較低的時機,一口氣在東京繁華地段又開了6家高級法式餐廳。
平松廣義自信地說:“不管經(jīng)濟形勢有多糟,有錢人總是有的。
”他認為,越是在經(jīng)濟衰退時期,越是會有很多人減少去一般餐館的次數(shù),省下錢去高級餐館消費。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在平松廣義的餐館就餐花費較高,但仍然顧客盈門,最多一年他的高級餐館盈利高達2500萬美元。
四、奇名引客:隔壁好
“隔壁好”的店主年過古稀,為人和外表一樣樸實。他決定開個小吃店。選好地方后,他發(fā)現(xiàn)店的東隔壁是“上海酒家”,西隔壁是“上海風味小吃”。
對此,老伴主張起個更響亮的名字以吸引客人,但店主則認為做生意和鄰居相處一樣,既要講競爭,又要講和睦。
于是就想了個“隔壁好”這個名字。此后,開始經(jīng)營涼粉、涼皮和稀飯等小吃。由于店名比較奇特,所以來這兒的客人也絡(luò)繹不絕,生意也日漸紅火。
三國語:在越是艱難的時候也是要看到商機,在別人不認可或者認為很傻的營銷方法其實卻蘊含著大智慧。
無論是客定價還是隔壁好的餐廳,信任以及良性競爭,往往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營銷并非只有打價格戰(zhàn)這樣的手段,好的營銷方案不但能共贏還能贏得很漂亮。
再來說說打折那些事兒
打折這事兒,許多餐廳都發(fā)現(xiàn)這真的不是一個隨隨便便就可以干好的活。
打一個折,讓一點單品的利潤倒是小事,關(guān)鍵是無緣無故的打折,消費者未必買你的情。
要么是把消費者喂挑了,覺得折后就是正常價,不打折還就真不買了;要么就是覺得你水分大,品牌扯虎皮,一下子品牌形象就掉下來了。
其實打折是有玄機的!
對于這個問題,商家們苦悶啊,明明是讓利的事情,為什么還吃力不討好呢?
只好盼著經(jīng)常過節(jié),讓自己有借口打打折,增加一點銷售額。春節(jié)端午中秋節(jié),國慶五一重陽節(jié),能用上的都用上,用不上的就搞店慶,反正拼死累活要找到打折的理由。
先看看下面這家的打折促銷吧:
在哥斯達黎加有一家餐廳連鎖企業(yè),叫做spoon。社會化媒體現(xiàn)在這么火這么有人氣,誰不想搭個順風車呢?所以spoon也想打個折,讓消費者在facebook上替自己宣傳一下。
他們老板是這么做的:
首先,在點完餐上菜以后,你要對著菜品拍照,然后上傳到facebook。
重點是,光上傳了照片是不能得到優(yōu)惠的,必須有人給你點贊,才能給你打折,而且折扣的高低和點贊的人數(shù)有關(guān)。有一個人點贊,我就便宜1%,10個人點贊,我就打九折,最高可以打到77折,即23個人點贊。最后拿著這條狀態(tài)去前臺結(jié)賬的時候出示。
如果你想獲得更高的折扣的話,前提是你獲得了更多的贊;要想獲得更多的贊的話,那么就要把照片拍得好看,還要找朋友來幫忙頂。
要知道,23個贊可不是個小數(shù)目,你打開自己的微信、微博,發(fā)過的照片有幾張是獲得了20個贊以上的?
按照一般的邏輯,消費者肯定不會喜歡這樣的形式的,打折就打折嘛,還搞那么多事情出來,煩不煩啊。
但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活動非但沒有引起消費者的抱怨,而且取得的效果驚人。餐廳在兩個星期內(nèi)上座率從不足2/3變成了要吃個午餐還要排隊
難道哥斯達黎加的消費者就不覺得麻煩了么?還是新浪微博、騰訊微信都沒有facebook好用,讓消費者感受不到便利性?
恰恰相反,就是因為讓消費者太方便了,反而對他們失去了吸引力。他們會覺得既然要讓利,還干嘛多加一個步驟。
為什么讓這個步驟變得復(fù)雜起來,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營銷就是游戲,其一是做營銷要有玩游戲的心態(tài),讓品牌變得有趣起來;其二是營銷要學習游戲中的道理,為什么人性天生偏愛游戲而不是學習。
游戲的種類很多,每一種游戲都有每一種游戲的樂趣,但其吸引人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
概括起來說,人感受到的很多樂趣主要來自于多巴胺的分泌,以游戲來說,當行為得到反應(yīng)與互動、目標得到滿足、結(jié)果得到獎勵、突然而來的好運等等,都會引起多巴胺的分泌。
而游戲的基本樂趣都是來自于這些方面,我們以APP游戲《切水果》為例:
首先,是即刻的互動。這個是基礎(chǔ)。手指一劃,一刀切下去,就有水果跟著我的手指被劃掉了,這個反應(yīng)的大小由畫面、音效、刀的特效等等方面構(gòu)成,游戲在這方面的反應(yīng)做的很出色,所以我們會對這個游戲產(chǎn)生興趣,這個東西很好玩。
其次,是目標的設(shè)定。如果切水果只是切,而沒有分數(shù)統(tǒng)計的話,那么大家肯定玩幾下就覺得膩味了,因為“不知道在玩什么”。
一旦有了分數(shù)的統(tǒng)計,有了排行榜,就有了目標。我這次要打到多少分,超過哪個朋友等等。這個目標不遠不近,遠了太難,近了沒意思。我上一次打到500分,那么就具備突破500分的能力,我的朋友可以打到6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