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自由貿易可以使世界經濟福利最大化,而關稅同盟至少在伙伴國之間可取消關稅壁壘,在區(qū)域內實行自由貿易,使世界經濟福利增加。因此,建立關稅同盟對經濟發(fā)展有利。但是,瓦伊認為,關稅同盟不一定意味著向自由貿易過渡,因為它在伙伴國之間實行自由貿易,而對外部世界實行保護貿易。這種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相結合的格局會產生兩種效果:u201c貿易創(chuàng)造u201d和u201c貿易轉移u201d。
關稅同盟內部實行自由貿易,使國內成本高的產品為伙伴國成本低的產品所替代,原來由本國生產,從伙伴國進口,由此新貿易被u201c創(chuàng)造u201d出來了。本國可以把原來生產高成本產品的資源轉向生產成本低的產品,從而得益。同時,關稅同盟對外實行統(tǒng)一關稅,對第三國的歧視導致從外部進口減少,轉為從伙伴國進口,使貿易方向發(fā)生轉變,產生u201c貿易轉移u201d。由于原來從外部世界進口成本低的產品改為從伙伴國進口成本較高的產品,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以上瓦伊納的基本觀點,其結論是,關稅同盟的凈效應等于貿易創(chuàng)造的收益減去貿易轉移的損失。若結果為正,那么關稅同盟于成員國有利,反之,則不利。如圖:
假設世界分為三個部分:本國、伙伴國和外部世界。都生產商品X。圖1在SS和DD分別表示本國對X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曲線。H、U和W分別表示本國最初價格、伙伴國價格和外部世界價格。關稅同盟形成之前,本國以價格H生產q1.消費q2,進口q1q2:自由貿易之后,價格從H下降至U.國內生產下降至q3。消費上升到q4。進口上升到q3q4。福利增加了q3q4Rq它由額外進口成本q2q4RP和消費者剩余RqP組成,國內生產成本下跌,其數量為供給曲線下減少的面積,即q3q1OM,其中q3q1NM表示額外進口成本,MNO是社會凈儲蓄。UHOM和ONPq代表轉移支付,前者是生產者放棄的利潤,后者是政府失去的關稅收入,社會凈收益是三角形OMN和OPR兩者面積之和,等于免除的關稅與創(chuàng)造的貿易量的乘積之半,即1/2(q3q1 q2q4)-HU。
同時,自由貿易使本國把q1q2的進口品從由低成本的外部世界進口轉移到由高成本的伙伴國進口.這一轉向產生了凈損失ABPN。即q1q2-UW。因此,關稅同盟的凈效應等于S[,MNO] S[,PRQ]-S[,AB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