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沉市場的用戶畫像來看,這一最具消費潛力的人群有兩個明顯的行為特征:一是熟人影響消費決策,二是整體對價格敏感。這恰恰是拼多多撬動下沉市場的關鍵,尤其是百億補貼,從每一季的財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營銷費用的大幅投入,驅動著活躍買家的增長。
然而,上市后資本對拼多多盈利的預期提速,讓拼多多百億補貼能否長久持續(xù)成了一個問題。而且近來拼多多百億補貼商品的SKU數(shù)7月突然翻倍,轉向了高客單價商品,中小商家疑似被放棄。與此同時,淘寶特價版公開的信息卻顯示,100天內吸引了120萬產業(yè)帶商家、50萬外貿商家、超過30萬外貿工廠入駐。
其中義烏、東莞等部分地區(qū)的入駐商家半數(shù)曾在拼多多開店。
這意味著什么?淘寶推出特價版集中發(fā)力和踐行C2M,不僅會削弱拼多多在下沉市場的低價優(yōu)勢,還將觸動其在中小商家資源上的根基。
商家總是趨利避害的。今年3月份,國盛證券發(fā)布了一則對拼多多全價值鏈分析的報告,報告指出,全鏈條渠道成本上(即商品從這個渠道流通到消費者手中的成本是多少),拼多多為23.8%,阿里為12.8%,京東為15.2%。如此高昂的全鏈路成本下,當前拼多多平臺商品的毛利難以匹配成本。
所以,基于拼多多全價值鏈無法產生正向價值,拼多多中小商家能否持續(xù)盈利就成了疑問。
相反,淘寶C2M模式的優(yōu)勢恰恰在于可以幫工廠降本增效,提供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優(yōu)質低價產品,同時工廠還有利潤可拿。
這得益于阿里在反向數(shù)據反饋和柔性供應鏈上長期積累的優(yōu)勢。前者依賴淘寶平臺大數(shù)據、云計算、IOT等數(shù)字化能力,精確洞察8億消費者市場的需求,而后者則有阿里強大的供應鏈在支撐。反向定制涉及到的產品研發(fā)、設計、生產、檢測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阿里都會深度參與,并將其物流、金融、售后等方面的服務賦能到工廠端。
在外貿轉內銷的大環(huán)境下,淘寶發(fā)力C2M模式帶來的增長立竿見影。阿里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3.8購物節(jié)期間,C2M定制商品的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370%;618期間,淘寶特價版App僅6月15日一天,新注冊用戶就超過100萬,淘寶特價版上C2M商品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500%。
長此以往,淘寶特價版在推動C2M模式上的天然優(yōu)勢,未來將進一步聚攏商家資源,而一旦其流量和用戶的增長持續(xù)威脅拼多多,也勢必會分散拼多多對中小商家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