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驗,如果對海淘、跨境電商不感興趣的人,還是不要去進入這個行業(yè)了。
或者至少你需要有一些電商基因和時尚嗅覺和一個強大的團隊。
看到前面的答案說99%的跨境電商會死,這個說法有點悲觀,但是針對
中國市場的進口跨境電商,不為過。主要的原因個人認為是:
- 同質化競爭嚴重
- 電商巨頭跑馬圈地,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沒流量二沒用戶基礎,前期靠推廣要燒很多錢
- 傳統(tǒng)行業(yè)互聯(lián)網+轉型,比如奢侈品電商,很多奢侈品品牌開始試水電商了,個人認同現在大平臺的旗艦店只是為了增加曝光、引流和一個過渡政策,如果傳統(tǒng)品牌真的開始做電商了,一定會有自己的線上線下體系,不會把最好最新的產品放在跨境電商平臺
- 資本仍然追捧價格戰(zhàn)、補貼戰(zhàn),沒有很強的運營實力,比如uber(說實話,uber的強營銷背后一定是大量資本輸血的),沒有雄厚的資金或者干爹,玩不下去。雖然有弱化價格的趨勢,但是通過這個手段進行地推等市場競爭看來是繞不過去的坎兒
在價值急于變現和需要有變現趨勢的資本市場,平臺是什么商業(yè)模式顯然非常的重要。說重點,有哪些平臺,事實上商業(yè)模式的總結類型的文章在很多科技媒體上都有,但是看了也并沒什么卵用。我就按自己的理解簡單說一下,比較跳的跨境進口就是亞馬遜中國、天貓國際、淘寶全球購、京東全球購、考拉、唯品會、洋碼頭、海蜜全球購、蜜芽寶貝、蜜淘、小紅書、走秀網、蘭亭集勢這些,不是很全面,請見諒。但其實商業(yè)模式說白了就是什么C2CB2C,有時候一個平臺還有兩種模式,關鍵是自己怎么去理解了。
- 平臺VS自營,主要是淘寶VS京東了,兩家boss最近都在國外跑,建線下體驗館簽各種協(xié)議。表面上淘寶主要是商家入駐無貨倉整合菜鳥物流,京東是自建物流自建貨倉,實際上重疊部分也很多,比如京東在國際物流這塊也沒啥成就,重點是在國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開始采取眾包模式。其他各家做平臺的有亞馬遜中國、唯品會、海蜜、小紅書,等等做自營的有考拉、洋碼頭。
- 社交導向VS電商導向,因為前面提到了小紅書,所以不得不說一些從社區(qū)、導購轉型的電商,多少都有涉及跨境部分。電商巨頭因為有自身的流量和用戶認知壁壘,在社交上下的功夫比較少,沒有喜歡聊天=買東西,但是作為一個趨勢,以及跨境自身的信息部隊稱性,怎么把消費購物的場景搬到線上購物來,是很多沒有用戶基數的電商提高用戶留存的重要命題。
- 綜合VS垂直,跨境電商的火是政府放的,油卻是拼價格的熱門商品澆的,因為一些垂直母嬰電商的價格戰(zhàn),跨境電商進一步走進了人們的視線范圍。
按照我的敘述順序可以看出來,跨境電商的后端,包括供應鏈成本、流程效率、產品、模式應該是根本。而前端包括
用戶體驗、社交應該是在差異化的定位和機具創(chuàng)意的運營上的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但是現在有太多聞著肉味進來的創(chuàng)業(yè)狼根本不care這些。中國的電商環(huán)境決定了資本運轉和用戶流量是入門的第一道門檻,有利益就算已經完全競爭的市場了還是要踩一腳,不過的確為政府增加了就業(yè)率。
差異化、資本、運營、流量、用戶,以上所說的能力都沒有,那么垂直細分是另一個突破口??赡艽怪奔毞诸I域在獲取新客成本和利潤成本上不占優(yōu)勢,卻是一個燒錢實踐差異化的行為。如果在中國談差異化有點扯淡,那么讓用戶能夠馬上知道或者感知到你的產品定位可能就更重要了。
沒怎么查資料,也沒啥經大腦的觀點,勿贊勿噴。